入秋后,天气逐渐转凉,自然界阴气渐长,人体阳气也开始向内收敛。
为了适应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变,担负体表防御与呼吸功能的肺脏,消耗会明显增加,导致肺气易虚、卫外不固,外邪更容易乘虚而入。这也正是秋季感冒、鼻炎等呼吸道问题容易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。所以,入秋后要想冬天少生病,养肺就是关键。
肺气不足,全身都受影响
肺主皮毛,司呼吸,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。一旦肺气虚弱,屏障功能下降,不仅呼吸系统容易出问题,全身都可能受到影响。如果长期肺卫不固,正气持续耗损,还会埋下健康隐患,等到深秋寒冬阳气进一步内收,感冒、鼻炎等症状就会更加频繁发作。
如果你在秋天常常出现以下4种表现,说明肺气已经有所不足,该好好养肺了:
1. 皮肤干燥起屑,甚至发痒;
2. 特别怕风怕冷,容易出汗,手脚常常冰凉;
3. 总感觉疲惫乏力,感冒频率增加;
4. 大便不畅,排便无力,容易便秘。
秋季养肺,润燥只是第一步
很多人都知道秋天要“润肺”,但其实只润燥还不够。肺是一个娇嫩的脏器,既怕燥,也怕寒、怕热,尤其秋季燥气当令,容易耗伤肺津、导致肺气受损。因此,养肺需多管齐下,才能真正增强抵抗力。
润肺防燥,内调外护兼顾
润燥是养肺的基础。除了多喝水,饮食上也应遵循“增酸减辛”的原则,尽量少吃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辛散之物,以免进一步耗伤肺气。
推荐多食用润肺生津的食材,例如梨、甘蔗、银耳、百合、荸荠、蜂蜜、芝麻、粳米等,可适当做成汤羹或粥品,更利于吸收。
除了通过饮食内调,维持呼吸环境的湿润也很重要。如果夜晚开空调,建议在卧室放置加湿器,将空气湿度维持在40%~50%,有助于保护鼻黏膜、减轻燥气对呼吸道的刺激。
另外,秋季过敏原和致病微生物较多,出门建议佩戴口罩,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,减少对肺的外界刺激。
主动补气,提升肺功能
肺气不足光靠润不够,还需主动“补气”。中医认为白色入肺,因此可多吃白色食物来补益肺气,如山药、白萝卜、莲藕、豆腐、豆浆、梨子等。
此外,通过穴位按摩也能疏通肺气、增强肺功能,推荐日常按压以下三个穴位:
· 肺俞穴: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,是肺气输注之所,常按可调理肺系疾病;
· 迎香穴:在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,按压可通利鼻窍、舒缓胸气;
· 太渊穴:在腕横纹桡侧动脉搏动处,为肺经原穴,按摩能补益肺气、化痰止咳。
健脾益胃,培土生金
很多人忽略了一点:脾胃是肺之母。只有脾胃健运,肺气才能得到持续补充。如果脾胃功能差,即便一时补了肺,也难以真正巩固。
秋凉后不少人急于“贴秋膘”,吃大量油腻温补食物,但夏季过后脾胃本就比较虚弱,突然加重负担反而可能导致积食、消化不良。
如果近期没有感冒、鼻炎发作,建议侧重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,如小米、薏米、扁豆、山药、黄芪、五指毛桃、太子参等,循序渐进地调养。
平时也可将双手搓热,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3~5分钟,帮助促进消化、增强脾胃运化能力,间接支持肺气充盈。
养肺不只在吃,更在整体习惯
真正有效的养肺,是从内到外、多方面配合的结果。除了饮食与穴位保健,也应保持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慢跑、呼吸操),避免受凉,作息规律不熬夜,才能真正让肺气充足、卫外坚固,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。
记住,秋天把肺养好了,冬天才能远离感冒、鼻炎的反复纠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