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鼻炎最“爱”的6个习惯,希望你一个也没有!赶紧速查!

2025-08-16

鼻炎是夏秋之交常见的鼻部疾病,有鼻炎病史的男女老少都难逃其害,平均每10个人中就会有1~3人会经历其困扰。小小的鼻炎,发作时却让人痛苦不堪。



哪些人更容易被鼻炎“盯”上?鼻炎症状消失就可以放下戒心了吗?接下来小编带你一一了解。


6个习惯,鼻炎发作的“帮凶”!



一般来说,鼻炎是鼻腔炎性疾病的总称,是病毒、细菌、过敏原、各种理化因子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。


秋季鼻炎为何高发?气候干燥、花粉飘散、尘螨活跃、昼夜温差大....多重因素叠加导致,以下6个习惯会提高秋季鼻炎发作的风险。


1

花粉期出门不注重防护


秋高气爽本是出游好时节,但也是蒿草、葎草等花粉肆虐的高峰!花粉期出门不做任何防护,无异于主动邀请过敏原“登堂入室”,直接刺激鼻腔黏膜,诱发或加重过敏性鼻炎。



破解之道:

关注本地花粉监测预报,浓度高时减少外出;  

出门必戴真正有效的防护口罩;  

回家后立即洗脸、冲洗鼻腔,更换外衣。


2

早晚不注意及时添加衣物


入秋后“早晚凉飕飕,中午热烘烘”,鼻黏膜内的血管和腺体就像“橡皮筋”被反复拉伸、收缩。不及时添衣保暖,这种剧烈波动会削弱鼻黏膜屏障功能,降低局部免疫力,让病毒、细菌有机可乘。



破解之道:

洋葱式穿衣法”是王道!方便随时增减;  

尤其护好脖颈、前胸后背,避免冷风直吹;

晨起、夜间外出更需注意保暖。


3

不注意定期更换床上用品


夏末秋初湿度仍较高,加上换季时收纳的被子、厚衣物重新启用,简直是尘螨繁殖的温床!不勤换洗床上用品,每晚就等同于在数百万螨虫的尸体和排泄物中“亲密接触”,过敏反应说来就来。



破解之道:

床单、被罩、枕套每周用55℃以上热水烫洗。  

定期暴晒被褥、枕头,或使用专业除螨仪。  

选择防螨面料床上用品,保持卧室干燥通风。


4

感冒不重视,鼻子“后患无穷”


夏秋之交气温波动大,极易引发普通感冒。一次看似寻常的上呼吸道感染,就可能损伤脆弱的鼻黏膜纤毛系统,破坏其屏障和清洁功能。黏膜受损后变得异常敏感脆弱,后续稍遇刺激(如冷空气、粉尘)就极易诱发鼻炎。



破解之道:

换季时格外注意预防感冒,勤洗手、戴口罩。  

感冒后积极治疗,充分休息,避免拖成“鼻炎底子”。  

感冒期间及愈后,可温和清洁鼻腔(如生理盐水喷雾)。  


5

鼻子一干痒就习惯用手挖


鼻子一干痒就忍不住上手抠?指甲尖锐,动作粗暴,极易刮伤娇嫩的鼻黏膜,造成微小破损。这不仅为细菌入侵打开门户,反复刺激更会引发炎症、结痂,甚至导致鼻前庭炎,陷入“越挖越痒,越痒越挖”的恶性循环。



破解之道:

坚决管住手!可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或凡士林轻轻清洁湿润鼻腔;  

解决干燥根源:室内使用加湿器(湿度维持在40%-60%),多喝水;  

严重干痒及时就医,使用安全有效的鼻腔保湿或修复类产品。  


6

不重视低炎症持续状态


研究表明,在感冒鼻炎症状消失的期间,鼻黏膜炎症反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结束,还会持续2~4周左右才会逐渐消失。


许多人在鼻炎急性发作期(如严重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)痛苦不堪时会积极用药,一旦主要症状缓解,就立刻“放飞自我”,停药、忽视防护、回归不良习惯。殊不知,黏膜炎症可能处于低水平持续状态(低炎症状态),此时屏障功能仍未完全恢复,极其脆弱。秋冬季持续的冷空气、干燥、污染物刺激,会让鼻炎分分钟“杀个回马枪”,且一次比一次顽固。



破解之道:

遵医嘱完成疗程,尤其是抗炎、修复黏膜的药物;  

症状缓解后进入“养护期”:坚持温和清洁鼻腔(如每日1-2次生理盐水冲洗);  

持续规避过敏原,注意保暖保湿,养成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。  



别再让以上6个坏习惯成为秋季鼻炎的“帮凶”!从今天开始,关注鼻腔健康,做好细节防护。毕竟,自由呼吸的秋天,才最值得珍惜。



分享